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本刊特稿

  •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科建设支撑与奠基

    任剑涛;

    建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多向度的支撑条件。从学科与知识的相互性作用角度理解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一个把握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状态的重要视角。如果具有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就会有强大的学术组织、创造性的学术人才与创新性的学术成果支撑起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认清两者间的关系,促成高质量学科建设的机制,便成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奠基功夫。学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两个相关面就此凸显:学科建设的科际界限与整合,注定了学科建设本身的质量高低;学科建设的好坏,决定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成败。简言之,高质量的学科建设,成为成功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奠基性与决定性同具的重要条件。

    2025年05期 No.259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数字劳动主体异化的表现、原因与规制路径——基于马克思机器观的解读

    甘文秀;

    数字经济的发展、平台经济的壮大、算法权力的嵌入等因素正在重构着数字劳动形态和社会生产方式。数字劳动者作为关键主体,对其权益进行维护和保障是提升劳动主体积极性、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面向。机器与算法、平台和数据的紧密结合重新定义了劳动过程,遮蔽了劳动者的主体性与自觉性。根据马克思机器观可以发现,数字劳动会面临劳动者技能退化、劳动者地位边缘化、劳动者主体性丧失等机器运用困境。究其原因,技术发展导致的劳动分工细化、资本逻辑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以及数字平台对劳动者的剥削等因素导致了劳动者逐渐丧失对劳动的控制权和主体性。基于此,为发挥数字劳动的正向价值,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认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等策略,有效消除对数字劳动者的歧视,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为数字劳动者创造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进而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包容、进步的方向迈进。

    2025年05期 No.259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1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异化精神空间”的复归与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精神文明的空间向度

    孙昊;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网络空间成为当前全球各地人们展开交往的重要场域,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带来的知识与信息普及也成为塑造个体精神空间的重要来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借由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意识形态统摄和虚幻的文明景象将资本逻辑渗入到个体的精神空间层面,导致个体精神空间的异化,其本质是为了获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与延续。然而,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本不同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对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异化精神空间的本质揭示与内涵澄明,是对个体被异化的精神空间的复归与解放。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异化精神空间的复归与解放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超越,更是对个体主体性和社会整体性关系的思考与探賾,其实现路径更为全球范围内精神空间的解放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025年05期 No.259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国家治理现代化

  • 数字时代科层制政府的治理困境、演化图景、纾困路径

    黎朝辉;

    数字技术融入国家治理,使政府治理形成了新的局面。数字治理与科层制治理之间不是严格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互相嵌入的关系。数字治理不能取代科层制,科层制也必须为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而进行转型。一方面,数字化多元场景不断融入个人价值,对科层制非人格化的刚性治理进行解构;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扁平结构与科层制层级结构之间相互碰撞,要求科层制必须变革。除此之外,数字技术与科层制的结合强化了工具理性,催生了新的治理难题。在变革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把握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之间的平衡,祛魅技术至上的神话,审视数字技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关注数字技术嵌入科层制可能衍生的新问题;要优化层级结构,构建整体、协同的治理模式,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破解孤岛效应;要正视科层制与数字技术均是工具理性思维的产物,以价值理性规制数字治理的前进方向,使数字治理朝着善治的方向前进。

    2025年05期 No.259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国内智慧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刘水波;

    智慧治理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治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转变,同时也是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学术目光。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国内智慧治理的研究成果进行量化研究,重点关注发文量、研究学者、参研学科、研究机构、期刊分布、关键词等指标,借此描绘国内智慧治理研究的现实状况。目前,学界发文量整体呈增长态势,跨学科交叉研究趋势初步显现,但研究学者、研究机构之间均缺乏合作共研且存在“马太效应”,以学术期刊为代表的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此外,从关键词分析结果来看,智慧治理概念界定、智慧治理特点和优势、智慧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推进智慧治理的有效进路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场域。未来深化拓展智慧治理研究需要着眼研于究主体之间缺乏合作、研究整体性被割裂、学术交流平台匮乏等现实困境,从优化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内容、转变研究视角、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等路径入手,夯实智慧治理研究学理根基,构建智慧治理研究和谐生态,进一步密切智慧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照。

    2025年05期 No.259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法学研究

  • 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王帆宇;孙浩然;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复杂、多样化的数据不断涌现,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在为人类带来价值与便利、进步与福祉的同时,其广泛应用也给隐私安全带来了多重困境:视频监控引致隐私信息透明、数据挖掘带来隐私信息整合、数据预测增加隐私信息泄露、信息共享加速隐私信息扩散等。造成这一系列困境的原因是多维的:从用户自身来看,主要包括用户隐私素养缺乏所带来的保护乏力和主观层面的隐私倦怠情绪。从外部要素来看,主要包括互联网数据规约体系刚刚建立,法律和道德规制尚不完善;数字平台技术能力缺乏和责任缺位对用户隐私保护带来新挑战。有效化解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伦理困境,需要从重构科技伦理、建构责任伦理、完善制度伦理、降低监控风险等方面入手。

    2025年05期 No.259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1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契机与立法构造

    屈振辉;商庭瑚;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表征和关键使命。生态环境法典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实现“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总纲。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尤其需要深度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制定生态环境法典,有助于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立法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化解生态环境立法现存的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环境法学界研究水平和立法技术的提升,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条件已日渐成熟。而篇章结构乃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重要议题,宜采取总则、污染控制、自然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法律责任五编制体例,须注意运用抽象概括、语言表达、法典构造等立法技术,妥适处理生态环境法典与宪法、民法典甚至未来的行政法典等其他部门法典、特别法、国际条约的“上、下、旁、外”关系问题。

    2025年05期 No.259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社会学研究

  • 双重嵌入与制度激活:文化特派员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以浙江省S村为例

    李韬;宁佳;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引人深思。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文化单向供给与群众需求错位、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文化的发展,文化特派员制度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积极探索。以嵌入理论为视角,建构双重嵌入与制度激活分析框架,以浙江省S村为个案进行探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文化特派员通过制度与资源的“双嵌入”,既积极依托党和政府的政治优势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又精准对接村民的文化需求为乡村文化建设挖掘和整合外部专业资源与本土文化资源,从而促进乡村文化的供需平衡;另一方面,文化特派员综合运用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三大要素,有效激活了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性,构建起乡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供给自足。S村的文化建设经验表明,“双重”嵌入与制度激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2025年05期 No.259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 ]
  • 新质生产力视阈下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汾酒产业化发展为例

    王俊雅;

    非遗技艺在国家活态传承、乡村振兴等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然而由于其发展动力不足、发展层级不明、消费群体受限等问题仍然面临一些发展困境。在新质生产力视阈下实现非遗技艺产业化,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以产业升级为方向,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国家级非遗汾酒酿造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为案例,探讨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与提升非遗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路径。首先,构建非遗技术—文化风格,处理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真实性与复制品、在地性与普遍性等问题;其次,依据非遗技艺的技术—文化风格,争取市场主体、地方政府、技艺传承者、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支持,处理好非遗产业化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最后,把握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的多重属性,包括传统制造业属性,地方性产业属性以及文化产业属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实现非遗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2025年05期 No.259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下载次数:1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教育研究

  • 高校教师评价的“内卷”困局与“破卷”之道

    马健云;何佩航;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和中坚力量。对高校教师展开合理评价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式发展效果。然而,与“五唯”顽疾随行的“内卷”亚文化气息潜在而持久地侵蚀着高校教师的生存场域,艰难谋生的焦灼以及同质化发展的隐忧使高校教师不得不接受隐含“内卷”症结的评价体系。高校教师评价实践中的“内卷”特征主要表现为“数字量化”强化了评价的功利性工具色彩、“标准取向”使评价复现了资本积累模式、“产出追求”再生了学术表演惯习。由此观之,工具色彩泛滥的制度规约、复杂社会场境的环境影响、片面化选择的理念干扰等多重“内卷”症结正成为阻断学术共同体协商共治和权力共享释放的铁幕,亟待寻求“破卷”的新生之道。据此,形塑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有序运行的理性选择并回归评价的本真价值,应合理运用评价方法,规范分类评价体系;构建部门联通机制,提升第三方评价效能;厘清评价模式内涵,彰显评价人文关怀。

    2025年05期 No.259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注意力配置的演进脉络、发展特征与未来建议

    孔祥光;胡珂;

    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导向决定着教育对外开放的建设高度和推进力度。基于1987—2022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其注意力配置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以任务驱动与制度建设为重点的初探波动期,到侧重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推进转型期,最终进入三维度注意力趋于均衡的平稳拓展期。当前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呈现三大特征:合作交流导向不断强化、机构建设逐步深化、制度体系持续完善。梳理这一政策注意力配置的演进路径与发展特征,有助于优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决策能力。为此建议未来政府一要建立注意力配置评估机制,提高其对其他教育领域的支撑效能;二要实施动态调整策略,确保各维度注意力分配适度均衡;三需加强建设类政策的投入力度,持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度;四要进一步推动由“制”到“治”的转变,强化政策注意力向实际治理成效的转化。

    2025年05期 No.259 10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历史研究

  • 朱熹《古文尚书》辨伪思想新探

    郑淑花;

    对于朱熹《古文尚书》辨伪思想,学界普遍认同朱熹质疑《古文尚书》为伪书,因其基于维护“六经”的地位而又不推翻甚至回护《古文尚书》,这是学者对朱熹的误解。从文本语境考辨,“倒了《六经》”的是《今文尚书》而非《古文尚书》;从辨伪精神考辨,朱熹坚持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地辨伪,是为“求真”而非全盘否定《古文尚书》;从辨伪目标考辨,他的疑伪是为求“圣人之心”和“治天下之大法”,即疑经是为尊经和用经。准确理解朱熹《古文尚书》辨伪思想,应当回归到朱熹《尚书》疑伪思想的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以传承弘扬朱熹“疑而不伪”中蕴含的求真致用、中和辩证的辨伪思想。

    2025年05期 No.259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地方历史文献与文化

  • 运河城市的兴与衰:明清时期王江泾镇驼峰型发展历程论析

    卢俊俊;杜易洲;

    王江泾地处江浙交通要冲,京杭运河贯穿其城,是为典型的运河市镇。明中期得益于便利的交通转运条件和发达的商品集散效应,王江泾成为远近闻名的丝织业市镇。清乾嘉之际,绸业达到高峰。缘于市镇经济的繁荣和关键的区域位置,咸丰年间屡遭兵燹。同治以降,市镇经济一蹶不振,易毁难复。在丝织业大镇王江泾驼峰型的发展历程中,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独特作用:一是限制了植桑业的发展条件;二是提供了育蚕业的适宜环境;三是便利、通达的水网优势。以人工运河和军事冲突为代表的人为活动同样对市镇发展产生影响:一是运河的商品流通助推了市镇的繁荣和城市化进程;二是频繁的军事冲突迟滞了市镇的发展趋势。王江泾镇的兴起和发展,既体现运河经济的驱动能力,亦反映自然环境提供的内在优势。军事冲突的烽起和运河经济效应的丧失,引致运河市镇趋向衰落。环境史的新颖视域,裨益于思考运河城市兴衰历程中自然禀赋与人为活动的交互和作用,呈现沿运河市镇变迁的真实写照。

    2025年05期 No.259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