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本刊特稿

  • 基于算法的民主参与认知异化、价值异化与行为异化

    佟德志;陈岑;

    算法与民主的互动关系及其异化效应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研究建构“认知—价值—行为”三维分析框架,结合当代西方的政治实践,揭示算法对民主参与的异化效应。研究发现,算法造成的民主参与异化在认知、价值和行为层面均有体现。在认知维度,竞争原则异化基础上的算法竞争、算法推送和虚假新闻致使信息极化、信息虚假化和情感极化。在价值维度,算法歧视、算法决策和算法黑箱等损害公民参与的平等性、民主性和公正性。在行为维度,算法选举使政治参与行为被操控,选举原则、代表原则和多数原则异化,人民异化为选民,公民权局限于选举权。算法政治参与的异化呈现出从认知扭曲到价值解构,最终导向行为异化的递进式演变逻辑。这种系统性异化不仅威胁个体政治自主性,更可能引发代议制民主向技术威权主义的范式转型,构成数字时代民主政治的重大危机。在利用算法推动民主参与的同时,应注意避免这些弊端,从而推动民主参与的健康发展。

    2025年04期 No.25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命题的问题意识

    张思军;刘莎;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科学命题,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可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命题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有力推进“两个结合”与“六个必须坚持”、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辩证统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命题全面规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内蕴着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人民性与阶级性相统一、开放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规定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命题深刻阐明了理论解决时代问题的有效性,蕴含着“行”的评价标准,彰显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2025年04期 No.258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从人工智能视角看现代性的筹划及其未来走向

    郭佳佳;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技术形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不仅催生了新的问题领域,也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现代性自我筹划之路。人工智能引领的现代生产方式以数字化自动化的形式运行,使得现代性在人工智能时代得到了形态上的更新和重塑。然而,这种自动化的现代性生产方式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与人类主体性相对立的现代性危机,具体表现为主体性遮蔽、理性的危机、资本的奴役,这些危机在根本上损害了现代性的合理筹划。因此,面对现代性阵痛,我们应当转变思想,转变观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重新制定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与使命,坚持把“现实的人”作为支撑点,把智能时代下现实的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视为技术发展的基本尺度,技术设计应以社会伦理为基础。只有这样,现代性才能不断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贡献并注入新鲜血液,使文明新形态渐次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2025年04期 No.258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进中华文明新时代建设的哲学意义

    张晓;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对推进中华文明的新时代建设有着重要的本体论、实践论、价值论意义。从本体论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中华文明的新时代建设置于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相统一的现实运动中来考察,生动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新时代建设扎根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之上,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新时代建设蕴含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民族文化精神,全面把握了中华文明新时代建设的丰富内涵。从实践论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主体性”明确中华文明新时代建设的内在动力,以“第二个结合”阐明中华文明新时代建设的实践方法,以“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打造中华文明新时代建设的实践场域。从价值论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价值论原则、解构西方“文明优越性”的价值论框定、构建人类“文明共生性”的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科学把握中华文明新时代建设的价值理念,进一步明确中华文明新时代建设的引领性文化使命,开启中华文明新时代建设的价值叙事跃迁。

    2025年04期 No.258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党史党建研究

  • 集体决策:百年大党“为什么能”的制度密码

    周阳;汪勇;

    集体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制度密码。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报告、经典文选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回溯百年大党的集体决策发展之路,它经历了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的进程,这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与依法决策价值取向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百年辉煌成就,深层密码在于党引领集体决策实现了飞跃发展,这又源于作为百年大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政党自觉、坚定政党自信、坚持政党自律,推动马克思主义决策理论在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有鉴于此,筑牢民主科学法治之根基,释放集体决策的制度优势,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手棋”。

    2025年04期 No.258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层党建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驱动与机制优化

    马奎丽;

    基层党建数字化转型是基层党组织主动适用先进技术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维和新实践。数字化党建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的战斗桥头堡作用,更好地发挥基层党建的作用。数字化党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基层党组织的转型促进基层社会的整合与再造。然而在基层党建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过度关注数字技术对党建的作用将会导致数据中心主义、数据拜物教、唯数据论及唯绩效论困境。为了突破基层党建数字化转型困境,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首先,可以通过制定“最低限度标准”来规制公用数据资源的均衡分配,以确保各方在数字化党建中能够公平地获取和利用数据资源,避免数据垄断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其次,需要在“合理运用范围”内扭转日常组织活动“去人化”的倾向,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结合数字技术提升组织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数字化与人的有机结合。最后,通过建立“横纵监督模式”,明确党建测评活动参与者的位置,实现对党建工作的全方位监督和评估,确保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推进。基层党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不断探索创新、完善机制,才能实现数字化党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目标。

    2025年04期 No.258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教育研究

  •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师生关系的冲击与重构

    陶雪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师生关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基于教育生态理论与技术哲学批判,研究揭示了人工智能对师生关系的三重冲击,包括教师角色的功能性弱化、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与依赖性张力,以及技术中介加剧的师生交往异化。为应对以上挑战,提出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包括人机协同的“三方模式”、教师角色的再定位以及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师生关系的重构路径,聚焦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的强化、伦理规范的建立与执行以及智能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旨在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动态平衡,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师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No.258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社会学研究

  • 自动驾驶技术的伦理风险、事故的归责模式与责任规避

    杨烨阳;王元喆;苏果云;

    自动驾驶技术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风险,主要包括违背伦理规则的风险、技术运用中潜在的隐私泄露风险,以及对社会传统就业结构造成供需失衡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以“萝卜快跑”为例梳理机器人责任模式、严格责任模式和过失责任模式这三种责任归因模式,从而明确自动驾驶技术相关事故的责任归属,为后续的责任认定和处理提供清晰的思路和依据。为有效规避自动驾驶技术可能承担的事故责任,在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和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并制定有效的规避路径。针对高度危险责任,要强化安全标准与监管;在产品责任中要确保技术可靠,减少产品缺陷;在过错责任中要明确各方责任,加强技术普及与法规教育。期望通过这些措施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框架,进而促进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的和谐共生。

    2025年04期 No.258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文学研究

  • 巴金早期散文艺术论

    陈晓雷;

    巴金的早期散文具有突出的艺术特征,且对巴金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其小说创作呈现出高原之势。巴金后来文学创作的大气象,其实早在其散文创作中就已蓄势待发了。巴金早期散文的主要艺术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履痕处处,直抒爱憎的真实写照;感情浓烈,倾向鲜明的抒情表达;绵绵之情,通篇燃烧的至真怀念。巴金的早期散文是那个时代的最直接反映,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曲赞歌。对巴金早期散文的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创作与艺术探索进行梳理、挖掘、归类、升华,肯定了其早期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025年04期 No.258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算法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逻辑、风险与规制

    黄祎霖;

    大数据时代算法技术的日臻成熟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了新契机,算法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极富价值的实践议题。在其现实性上这一议题遵循三重逻辑:首先,算法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智能融合是其技术前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调控”机制的科学化探索为其提供实践动机;最后,基于算法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功能发挥则展现出这一议题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然而,作为技术工具的算法具有双重性,在促进提升评价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也潜藏着遮蔽信息真实、僭越主体个性、冲击伦理秩序的风险,算法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前景面临诸多隐患。对此,有必要采取相关规制措施推进算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良性嵌入。其中,掌握“算法嵌入”之主动权与主导权是根本,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再评价制度则是构建系统的保障。

    2025年04期 No.258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数据思政”的科学内涵、价值禀赋与发展之道

    白如;

    大数据正以迅猛的速度与思想政治教育接榫,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与实践动能。“数据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与大数据等技术双向互动中呈现出的推动其要素、过程、评价等“数智化”发展的崭新教育实践样态,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既定执行”向“即时调控”转变、方法由“简单传统”向“灵活多变”转移、评价由“单一静态”向“多维动态”转换、治理由“主观封闭”向“连接协同”转化。在对“数据思政”科学内涵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变的时代性相契合、资源需求的多样化相匹配、实践发展的创新性相吻合等维度,深刻揭示其生成的“逻辑密码”,让“数据红利”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得到充分释放。“数据思政”所创生的主客体交互、跨界式融合、预测性分析、多维度评价等特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生态氛围、创新发展理念、规范教学过程、完善评估体系。系统审视“数据思政”的创新发展,需要通过树立数据思政的思维观念、优化数据思政的资源配置、夯实数据思政的智能基底、健全数据思政的工作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发展之道。

    2025年04期 No.258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教育强国视域下思政引领力的价值图景、理论阐释及提升路径

    柯增金;张换;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突出优势和兴办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思政引领力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大中小学生为主要引领对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重要使命,包括了思想引领、政治引领、文化引领、价值引领、道德引领等多个方面,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思想阐释力、价值传播力和青年指导力。在教育强国视域下,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坚定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守主战场主渠道,加强思政教育的思想指导力、注重以文化人,增强思政教育的文化感召力、加强协同育人,汇聚思政工作大合力,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主体动力。

    2025年04期 No.258 12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9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高校辅导员“情怀要深”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浪;孙娜;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和日益明显的大趋势。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必须“情怀要深”,要有宽广的世界襟怀、深沉的家国情怀、进取的事业感怀、温情的学生关怀、拼搏的理想壮怀,这对强化辅导员职业认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校辅导员“情怀要深”,一要明确角色定位,强化使命意识;二要练就过硬本领,提高职业能力;三要勇担时代责任,激发奋斗精神;四要增强仁爱之心,锤炼品德修养。

    2025年04期 No.258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9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